您的位置:首页 > 8868体育在线直播

新闻中心

市住建局:漳州市深入推动无障碍样板街道工作

  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无障碍设施建设样板以芗城区西桥街道行政区划为创建范围,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非流动人口1.75万人,其中常住残障人士613人,残障人士占人口总数的3.5%。项目共包含17个子项目,涵盖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广场、城市道路等无障碍改造。计划总投资60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500万元,目前均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636万元,完成比例106%。

  漳州市坚持无障碍硬件设施改造和智慧科技赋能相结合,打造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突出示范引领,形成“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和“无障碍文化游览圈”,保障残障人士的生活、出行和安全,方便其舒服、便利地参与社会活动。

  一是共同推进。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协调机制和定期会商制度,形成市区一体、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二是形成共识。凝聚住建、残联、教育、文旅、商务、城管、交警等多部门力量,多渠道争取资金实施残疾人家庭、小学、商超、公园广场等项目改造,鼓励居民自主出资增设电梯。

  三是共同促进。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征集属地街道、社区及居民、残障人士意见;组织残疾人代表参加体验活动,促进整改提升;邀请无障碍专家到场指导;组织社区物业、业委会、业主代表参观先行改造示范点;各级部门不定期现场督导检查,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全面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品质,做好省级无障碍样板项目,制定了《芗城区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建设规定要求、实施进度安排、各部门责任分工等。聘请设计团队全过程跟进,并由审图机构对施工图进行技术审查把关,采用同一套标准设计、同一套方案施工,整个街区形成统一风貌。

  (1)精心选择样板区域。以古城历史街区、中山公园、侨村等场所所在的西桥街道为创建范围,惠及更多残障人士。

  (2)精准确定改造内容。对街道范围内321名视力及肢体残障人士活动空间进行逐一摸排,通过反复现场踏勘,累计排查各类场所120处,其中,城市道路25条、背街小巷14条、广场公园3个、公交站台13个、公共停车场5个、居住区23个、社区服务大厅10个、重要公共服务网点27个。经收集改造意见、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确定设计的具体方案和项目清单,使改造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与“无障碍文化游览圈”建设情况:城市道路完成盲道改造4.5公里,缘石坡道改造47处;广场公园完成无障碍出入口5处,无障碍通道4处,无障碍卫生间3个;公共建筑完成无障碍卫生间8个,低位服务台16处,无障碍停车位3个,无障碍通道6处,无障碍楼梯4梯;居住区和居住建筑完成无障碍出入口42处,无障碍楼梯31梯,无障碍电梯28部,加装电梯1部,无障碍停车位1个;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完成无障碍出入口11处,无障碍通道3处,无障碍卫生间7个;其他区域共新增无障碍标识牌、指示牌300余处,无障碍移动式坡道28个,无障碍栏杆扶手16处,无障碍观光车2部,无障碍导览牌4处。

  (1)打造“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坚持需求导向,根据残障人士分布和改造需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实施改造,在上江名都、鑫荣花苑等居住小区,钟法路、新顶路、新华西路等城市道路,西桥街道、新华社区等服务中心,中闽百汇、各银行等商业网点,中山公园、龙文塔遗址公园等广场公园进行电梯、卫生间、坡道等无障碍改造,打通“居家→楼栋→小区→公共场所”无障碍通行,形成以博爱西道沿线分钟生活圈”。

  将系统性和连贯性贯穿改造全过程,确保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等,以微改造促大提升,打破“最后一阶”“最后一步”的阻碍。

  (2)打造“无障碍文化游览圈”。坚持文旅融合,结合西桥街道文化古迹众多的特点,以漳州古城历史街区为核心,改造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展馆无障碍出入口等硬件设施,结合信息无障碍,打造“重点旅游线路”,串联起漳州文庙、灯谜艺术博物馆、漳州魁星阁、古城记忆馆、非遗展示馆、牌坊等古建筑,形成“无障碍文化游览圈”,促进古城文化无障碍式参观游览。

  坚持以人为本、环境融合、“软硬”结合,提升无障碍、适老化品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1.坚持以人为本。携手适老化改造,以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增设电梯扶手、低位按钮,消除环境高差,改造无障碍出入口、停车位等,提升居住小区、休闲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公共空间无障碍、适老化品质,为残疾人、老年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并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2.坚持环境融合。结合景观环境,在改造无障碍坡道的同时,设置改造“微空间”,有高差处以无障碍坡地形式连接,创造更舒适、更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无障碍改造满足实用性要求,同时尊重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采用仿木质颜色,尽可能让固定坡道、移动坡道板等与古城融为一体,力求达到无障碍设施与古城历史街区美感相结合,在保护古城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特定群体参观需求。

  3.坚持“软硬”结合。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服务需求,着力抓好物理硬件和人文环境品质的软件“双提升”。在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等地增加备用轮椅、低位服务台、轮椅席位等便民服务;在古城历史街区配备2辆无障碍观光电瓶车,为残障人士提供优质游览服务。

  坚持科技助力,突破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文物保护的限制,开展漳州古城无障碍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智慧无障碍街区,为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无障碍环境改造提供“漳州方案”。

  1.无障碍“云导览”。通过“无障碍设施导览”小程序,将古城内所有无障碍设施点位在地图标注出来,并提供导航服务,方便特殊人群通过导览图遍观古城全貌及使用无障碍设施。

  2.展馆VR“云游览”。共建设VR展馆7个,VR展馆场景点位61个,将古城各类场馆通过VR实景展示,与无障碍硬件设施改造相结合,实现古城历史街区全域无障碍游览。

  3.AI护航+志愿服务。为全方面提升对残障人士的服务和救助,开发AI主动识别预警功能,精准捕捉残疾人、老年人等服务对象跌倒动作,实时报警,迅速定位响应,并同步古城志愿者进行点对点帮助,打造更安全便捷、健康舒适的无障碍环境。

  4.智慧报警柱。设立智慧报警柱,供残疾人、老年人主动寻求帮助。通过添加多个高度可调节的按钮,更好地适应不一样身高或使用轮椅的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

  坚持宣传引导,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媒体、社区公益宣传栏、户外LED等各类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无障碍环境知识;组织志愿者上街劝导占用无障碍设施行为、入户宣传协调无障碍样板建设内容;结合第33个全国助残日在漳州古城开展“关心帮助残疾人,法律援助在行动”残疾人法律援助主题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参与、知晓、保护身边的无障碍设施,维护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