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江门的侨批背后有那么多故事,我们长见识了!”昨日早上,市民林子琪带着孩子来到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参观,发现门前设立了一条约200米长的侨批文化长廊,惊叹不已。他们在长廊图板前驻足停留,仔细阅读,眼中满是崇敬,“一封封侨批展示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让人真切感受到华侨华人背井离乡的不易”。
记者了解到,侨批文化长廊是今年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策划,依托侨博馆、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及周边区域所形成的“侨都文化”城市氛围圈,将江门侨批文化元素进行城市景观化植入的城市文化赋能项目。该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打响“中国侨都”城市品牌为立足点,将近年来江门开展侨批研究活化成果进行立体景观式呈现,更好彰显了江门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时代价值,让广大市民和来往游客能从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书”中感悟江门华侨先辈们爱国爱家、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
侨批是当年海外华侨通过海外民间机构寄至国内的一种集“信件”“汇款单”于一体的邮传载体,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亲情”,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据悉,全新亮相的侨批文化长廊包括家国情怀寄尺素、侨批活化、侨批中的党史、报道荟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部分内容,全面展示侨批活化利用成果,具象化呈现侨批中的百年党史故事。
据悉,长廊的内容设计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阐明“江门侨批是什么”以及侨批的历史价值;二是重点展示江门侨批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有关成果,动态更新研究活化最新内容;三是设置若干组具有标志性的视觉化打卡点。
在设计风格上,侨批文化长廊提炼侨批信封特有的墨水红和牛皮纸黄为主色调,融入碉楼形象、岭南元素等,通过“侨批+毛笔书法+山水”等元素转化融合,以海波的形式把展板内容串联起来,彰显了侨批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的文化内涵,为广大参观者复刻身临其境般的独特场景体验。
“我们以艺术化的整体设计融入城市景观,确保与周边环境不违和。同时,合理提取侨批中‘信封造型’和‘红黄颜色’元素,采用毛笔书写、水流恒长的手法,将侨批中所蕴含的爱国爱乡情怀、诚实守信故事、海内外文化交流史等有机融合起来。”该负责表示,希望通过时尚化、年轻化展示,让更多年轻人能触摸侨批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参观,了解一段历史、爱上这座城市。“江门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是著名侨乡,通过本次旅程,我深深地爱上这里。”从湖北武汉来江门旅游的谭丽玲参观完侨博馆之后,又在侨批文化长廊前停留了很久,她对这种展现形式赞不绝口,“侨批文化长廊融入城市景观的设计意义深远。虽然那段历史离我们已然久远,但侨批留下的亲情、乡情和爱国情,让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国内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
“侨批是百年来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联系的纽带。”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钢华介绍,近年来,江门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围绕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侨批文物,深入挖掘和展示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重点开展了“侨批中的党史”故事的挖掘宣传活动,形成了独具江门特色的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路径。江门侨批走出“深闺”,重焕活力,成为江门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凝聚海内外侨胞共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纽带。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侨批文化长廊的建设以“侨批中的党史”故事为基本素材,把侨批文化内涵融入城市景观带,以具象化方式呈现侨批中的百年党史故事,以点带面,展现海外侨胞在救国图存中对中国的历史选择和衷心拥护,在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中与中国风雨同舟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希望让市民在寓教于乐中更好感悟大党之伟、国家之变、人民之幸、丹心之坚,激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磅礴力量。
“侨批,作为当时华侨联系家乡最为普遍的一种通信形式,却成了最具传奇色彩的邮传载体,在历史舞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负责人说,希望通过侨批文化长廊,融合展示侨文化元素,向市民和后人深度展示华侨华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赋能打造侨文化IP,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实践点,激励后人、催人奋进。
△通过侨批文化长廊,融合展示侨文化元素,向市民和后人深度展示华侨华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接下来,市委宣传部将对侨批文化长廊进行进一步提升,包括内容的丰富、互动功能的完善、灯光的设计等,让更多人来到这里了解江门的历史文化。同时,以点带面,希望在更多绿地、道边等场所,对侨乡名人文化、明星文化、非遗文化等进行有张力的展示,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打响江门“中国侨都”城市品牌。
创新表达、潮流包装,让侨批文化焕发新活力,传播得更远。近两年来,江门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围绕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侨批文物,深入挖掘和展示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形成了独具江门特色的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路径。
成立首个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组织高规格全国性侨批研讨会,开全国先河发掘和宣传“侨批中的党史”,把侨批故事编成舞剧、搬上舞台,把侨批展览开到北京、开进网络、辐射海外,首次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启动五邑侨批征集活动……江门侨批走出“深闺”,重焕活力,成为江门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凝聚海内外侨胞共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大量侨批史料中,江门精心拾取侨批中的党史印记,在相关部门、高校、民间收藏家以及媒体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推出16期“侨批中的党史”短视频、100多个融媒体产品,全网阅读量超过650万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为提升国际传播力,江门宣传、侨务系统还通过华侨华人的微信群、朋友圈、社交媒体等私域空间传播“侨批中的党史”,直接覆盖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区的100多个江门籍海外乡亲社团。不少海外乡亲看到后,纷纷表示:非常感动,一封封侨批饱含父辈对家乡的深情。
一个是千年古都,一个是千年侨乡,因为一封封侨批,北京和江门产生了独特的交集。
2021年4月,“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首次走进位于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从“侨都”到“首都”,江门为弘扬侨批文化迈出从容且坚实的一步,也让世界看到华侨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2021年4月29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7月,专题展融入“侨批中的党史”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侨批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并被列入“2021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名单。
“展览生动地告诉我们,侨批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播,我们深感亲切,会向海外华侨转达国家对我们的关心,让他们多回家看看。”美国芝加哥新会同乡会会长钟建国说。
侨批文化逐渐从“养在深闺”到“全国网红”。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以侨批为主题,策划推出三集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在江门市委宣传部的积极争取下,江门侨批在三部曲中的第一集刊播,率先向全国观众展示侨批文化的独特魅力,取得了广泛传播效果和热烈反响。
以台山银信广场为代表,江门市宣传文化系统在侨批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整合资源力量,善包装、巧推介,通过融入城市、生活、文艺、文明创建,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比如,举办品牌活动“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座城市进行巡展,增强对侨乡文化的认识、认可和认同,把侨批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参与海外侨批交流展示,创作侨批元素文艺作品等,积累丰富经验,取得较好效果。
更可贵的是,侨批还增添了“生活味”。江门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推出了以“传承侨批精神,共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侨批红包,结合“留江过年”利用H5技术开发侨批样式的“电子家书”;江门博物馆设计了具有互动性的侨批文创产品……这些探索通过技术手段的加持,把侨批的信封、信笺等转化为视觉符号,变成具有艺术性、实用性的产品,实现了教育性和观赏性的结合、网络化和生活化的传播。
江门充分把握侨批连接海外、跨越时空、薪火相传的独特标识,凝练海外华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特质,创造性地用舞台艺术再现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故事和历史,创新推出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歌曲《一纸情长》……让侨批文化融入时代,走进大众视野,让年轻人能接受、愿接受。
当舞剧《侨批·家国》熟悉的旋律响起,身在异国他乡的黄齐家给妻子梁颖寄来侨批,讲述自己在当地报名参军,希望以此救国报国,并寄去60元,其中40元给妻子留作家用,20元捐为救乡用……2021年10月10日,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首演,侨批背后浓浓的家国情怀触动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2021年10月10日,由江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江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首演。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一场舞剧如何迸发新活力?“舞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为‘中国舞蹈之城’,江门有基础、有优势、有责任利用舞蹈的形式讲好侨乡故事。《侨批·家国》正是希望通过侨批和舞蹈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擦亮世界记忆遗产、中国舞蹈之城两张城市名片,推动侨批进一步走出‘深闺’,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侨批·家国》的姊妹篇,2021年12月2日晚,江门原创诵读剧《侨批·中国》在江门演艺中心侨都大剧院成功首演。观众在侨批诵读者的声音中体会那一份份深沉的爱,在戏剧情景的演绎中一同踏进那寻找曙光的年代,领会华侨精神,感受华侨力量,备受感动,也成为高校“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2021年12月2日,原创诵读剧《侨批·中国》在江门演艺中心侨都大剧院首演。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摄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把侨批背后的华侨精神搬上舞台荧屏,形成一部部文艺精品走进大众视野,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教化熏陶,成风化人,沁润人心,江门侨批文化品牌也得到进一步擦亮。
◆2020年11月,江门市召开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工作研讨会,要求全面启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
◆2020年12月,央视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漂洋过海》(江门篇)首播。
◆2021年4月,“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走进位于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021年5月,“侨批中的党史”大型系列报道启动,成功挖掘出一大批侨批中的党史故事。
◆2021年7月,“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2021年10月,原创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首演,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点赞。
◆2021年12月,原创诵读剧《侨批·中国》在江门演艺中心侨都大剧院成功首演。
◆2022年7月,启动江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力推侨批题材文艺作品本土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