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二道营村,普通的铁丝变成了绚丽的铁艺灯笼,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与梦想。这些独特的灯笼,并非仅仅是美丽的装饰品,它们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就业的突破。铁艺灯笼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桂贞以自身的故事,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手艺与温暖的交汇。
张桂贞从小就因右臂残疾而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她选择了跟随父亲学习灯笼制作。十几年前,她为了寻求生计,带着自制的灯笼走进了北京公交车,第一次营销经验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成功,来自乘客的认可无疑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
在她的努力下,贫困的二道营村逐渐通过这门技艺走向了希望的道路。张桂贞意识到,残疾人群体的日常生活同样艰辛,便开始教授他们这一技艺,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自力更生。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非遗就业工坊的成立为无数家庭带来了转机。这个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工坊不仅成为了技术培训的基地,也成了无数乡民心灵的栖息地。
自建立以来,张桂贞已开办了40余期的灯笼技术培训班,培养了超过1000名学员,其中60%为残疾人。在灵活的就业形式下,村民们在农闲时光参与到灯笼制作中,既可以照顾农忙,也能有效增加收入。不少学员在努力下月入2000元以上,摆脱了以往的贫困生活。
张桂贞将每一个灯笼都视为希望的象征,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技艺的细致入微,把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到学员的实践中。在京津冀文化交流进程中,她更是带着本村的传统手艺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通过“丰宁非遗技艺进京文化行”,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这种独特的工艺。
通过这门技艺,张桂贞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实现美好的生活。她深信,只要有良好的环境与机遇,这门手艺一定能点亮更多家庭的希望之路。铁艺灯笼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改变生活的“密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通过个人的双手见证改变。
这个故事不仅折射出个人的奋斗与成长,也借助传统工艺,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未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丰宁的铁艺灯笼,正是这种新希望的缩影,承载着更多农村家庭的梦想与前进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