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8868体育在线官网

新闻中心

我在上海法院做应用场景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以场景建设、数字建模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海数字法院》专栏持续关注“数字法院”建设,讲述我们如何努力打造新时代司法模式变革“上海样板”的故事。

  如果用十大高频热词来总结刚刚过去的2023年,“应用场景”绝对占据一席之地。它应用在医疗、交通、教育等各个行业,出现在社区宣传栏、地铁广告位等各个角落。但之前,我总觉得这种大数据的科技感与我们略带钝感的法院工作非常遥远。然而直到有一天,它出现在了法院的工作中。

  这股满满科技感的风终于还是吹到了稳中求变的司法领域。而我也与它撞个满怀。

  弹窗提示说,“您审理的这个案子,有几率存在‘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情形,请审慎处理”。

  为了搞清楚原因,我找到这个应用场景,认真看了一遍规则,又重新捋了一遍案件事实,并把所有证据核对了一遍。对于本案而言,无论是从原被告关系,还是从交易价格、方式上,确实与“名为买卖,实为赠与”高度类似;但本案具有特殊情形,所以排除在一般规则之外。

  为了稳妥起见,我又将情况向审判长汇报。经合议庭再次评议,确认本案的确不符合疑似情形,我终于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进行了结案。

  我们法院申报了一个关于盗窃罪罚金刑适法统一的场景,通过涉案金额、判决刑期与罚金数额等关键词的对比碰撞,提示法官在判决时要注意罚金数额与量刑档次的适配,从而规范罚金刑的裁判尺度。

  在运用这个场景进行内部测试评查时,这个案子恰好是被评查的案件之一。案子其实很简单,被告人因犯盗窃罪被判三年四个月有期徒刑,罚金一万元。

  案件的主审法官告诉我,为了给被告人争取减刑,家人四处筹钱为他缴纳罚金。但被告人的家庭实在太困难,父母瘫痪在床,一家生计全靠妹妹打工支撑。一年多,她终于攒够了一万元,于是坐火车一路从黑龙江一个小县城辗转来到上海,为了省钱,足足坐了46个小时的硬座。主审法官说:“当我看她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卷卷、一捆捆皱巴巴的人民币,甚至不乏10元、20元的零钱,东拼西凑了1万元。那一瞬间,我第一次感受到罚金数额的具象化。”

  当我通过评查看到这个案子后,我突然理解了场景的价值。无论是司法工作人员还是民众,其实不少人都有重实体轻程序、重主刑轻附加刑的偏向。罚金是1千元还是2千元,在一年还是两年的自由刑面前可能显得有一点“微乎其微”。但具体到每个个案、每个家庭,就像这个案子中,或许是家人每天晚收摊的2小时、半年的省吃俭用、甚至是大雨天往返近百趟将欠收的庄稼背出满是积水田地的所得。

  刑事审判中,罚金刑的目的是惩罚和预防犯罪,但并非罚金数额越高越好。不同的刑期区间匹配一定幅度的罚金金额,在此区间内结合犯罪的情节和被告人的真实的情况综合认定具体金额。罪刑相称、罚当其罪,这正是罚金刑适法统一场景真正的蕴意。

  其实,这只是众多场景中的一个,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甚至更大的场景共同织密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形成的聚合力对传统审判过程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

  当我通过案件真切地感知应用场景的价值时,突然对前一次的“惊心动魄”有了理解和释怀。

  没有想到和应用场景的第三次见面会来得如此之快,甚至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相伴。

  近期,我被借调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专班,参与集中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工作。得益于这个机会,我终于能全流程感知一个场景从0到1再到+∞的过程。

  审判中的难点、堵点、易疏点都是场景构思的来源,实践中的裁判思路、逻辑进路进而转化为具体的业务规则,并由技术人员进一步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模型算法。

  业务条线和工作专班对业务和技术进行可行性的考量后,场景得以立项,实现0的突破。先从申报法院入手,通过具体案件进一步佐证规则的可行性。继而在全市法院推广核验规则的科学性。

  每一个场景在全市干警一条条线索的核验、一件件案件的验证、一个个“是否有帮助”的反馈、一次次会议的论证中更加具体、更为饱满和更富价值。从已结案溯源至审理中的案件,从治已病倒推至防未病,应用场景从1向+∞的远方奔赴。

  提示、甄别、适法统一……这场以应用场景为源引发的上海“数字法院”革命之火,不仅仅燃烧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也在案件监督、政工政务“自燃”,甚至对外辅助政府决策、为民便利助燃。畅通诉前调、立、审、执、信访五大环节,提升案件全周期、全流程质效;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内外资源交互。汇聚小场景,叠成大应用,最终铸成一场司法领域的重塑性的火焰。

  普陀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在开完一起人身伤害刑事案件后发现,庭上被害人并未在刑事案件里提出民事赔偿请求。刑事案件法官可完全直接作出判决,不仅少了一堆的事,还能加快审理进程。但他明白,被害人可能仅仅是不知道刑事可以附带民事赔偿,或者另有提起民事诉讼的打算。之后再另行起诉,如此一来,增加了被害人诉累,也浪费了司法的资源。庭后,这名法官确认了被害人是否有赔偿的诉求,一并进行调解解决。

  老百姓来法院是未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走程序的,如果能在一次诉讼中彻底处理问题,为什么还要经历一而再再而三的程序?基于此,这名法官申报了上海法院“人身伤害类刑事案件程序空转甄别预警”场景,提示法官实质化解纠纷,场景也得到了全市法院的广泛认可。

  在办案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借助大数据思维反哺审判,由工具的“器”迈向机制的“道”,产生了一系列高质量场景。

  “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提示预警(公积金)”场景唤醒沉睡多年的公积金,让长久终本案件的当事人重新迎来执行的转机;

  “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资格提示预警”场景,及时同步主体情况,让法官避免因信息差导致的一桩桩错案;

  “执行完毕未解除限制措施提示预警”场景及时来更新执行情况,让被执行人已偏离的信用及时得到修复;

  “金融借款融资成本类案适法统一”场景刨根问底的审查,为中小微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错位下艰难成长实质减负;

  每一项变革、每一次探索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次变革之初,并非任何一个人都能张开双臂积极拥抱它,但变革总是会在质疑和反对中不断前进,并逐渐将成果惠及于每一个人,继而是我们理所应当、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

  此刻,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工作正处在这样的变革中,其中或许有疑惑、或许有观望,但变革始终朝着它的目标一路前行,并终将改革的红利惠及至每一个人。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信息管理处